11月11日,上海决定了一件大事儿——
成立上海市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上海市市长应勇担任组长,副市长汤志平担任副组长。这个小组是上海市旧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土地储备工作领导小组、上海市“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上海市城市更新领导小组合并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城市更新工作小组、旧区改造工作小组。
↓
存量时代算是正式到来了!
其实,在西方国家,由于城市化开启的时间更早,在更新与发展这一块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以下这6大案例!
01
德国柏林哈克庭院
哈克庭院是德国最大的院落群,一共由8个彼此相连的院子组成。庭院最初建于1906年,位于柏林市的中心区,占地9200平方米。
从哈克庭院落成的那一天起,这里就成为一个集住宅、办公、餐饮、生产与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特殊区域,这种功能上的组合不仅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在今天看来,也是别具特色。
这一区域曾是犹太人的聚集区,商业活动非常发达。早在1920年代,罗森塔尔大街(Rosenthaler Strasse)上的庭院大楼就聚集了德国商业银行、男士服装商店、乐器店、手套和皮衣店等,院落另一侧分布着葡萄酒餐厅、各类俱乐部和咖啡甜品店,一派繁华景象。然而,这个建筑群在二战期间也遭受了相当程度的损坏,直到90年代末,才得以完全修缮。 由于对原建筑的保护工作做得相当仔细,现在人们看到的庭院仍保持了其历史风貌,甚至还能在一些建筑上看到战争所留的弹痕。
自柏林墙倒,哈克庭院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柏林人最喜欢的汇聚地点之一,重新唤醒了真正老柏林片区的生命。
这些庭院的多功能性从始至今一直保持不变,如今院落里有高档公寓、40多家企业和文化机构,包括电影院、各类品牌专卖店、咖啡厅、酒吧、餐厅以及俱乐部等,由此又以柏林夜生活和时尚生活著称。
哈克庭院以其独特的环境讲述着柏林米特区的历史和这里曾经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无论是当地人或者观光客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和喜欢的角落,或者得到启发——既有著名的博物馆,随处可见的小型纪念碑也见证着它的历史和沉淀;又有浪漫十足的玫瑰花园,滕蔓造型的铁栏杆带着骨子里的柏林美,吸引人前往。
02
荷兰鹿特丹B建筑
B建筑位于阿姆斯特丹市郊新西区(Nieuw-West district),占地面积 28,000 平方米,旧时为商业办公楼。经改造,B建筑成功的引入了先进的“生态办公”理念,集办公、用餐、运动、社交为一体,24 小时对外开放,工作和生活得以在这里交叉进行。(之前我们也有一篇原创文章介绍B building,详细信息请点击这里)
开放的概念使得这里成为了土地开发商、建筑事务所、独立创意机构、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和各类创新孵化项目的交汇点 。B. Amsterdam 内同时容纳大型公司——IBM、ING、荷兰皇家邮政、Backspace Studio 等,也有初创公司和联合办公空间。来自几种不同类型企业的员工或自由职业者可以在这里相互寻找到所需的资源,遇见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全新的合作项目。
目前这里共有250余家不同类型的组织进驻,也是创新,教育和成长集合的创意型空间,目标就是为创业公司、创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建立桥梁,让他们彼此建立连接、彼此学习、促进成长。
2016年,被全球各大知名媒体评选为TOP 10创业生态之一。
03
巴黎码头Les Docks
Les Docks位于巴黎奥茨特里茨码头,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最初是巴黎港的工业仓库,建成于1907年,它也是巴黎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2008年,雅克布+麦克法兰事务所将这个旧的水上交通仓库改建为开放式文化中心。(之前我们也有一篇文章介绍Les Docks,详细信息请点击这里)
大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奔流不息的塞纳河和河畔上络绎不绝的游人,河畔的堤岸一直延伸至塞纳河左岸的各个新区。
设计师决定保留建筑原有混凝土工业结构,在其表面覆盖一层由钢结构和彩色玻璃组成的新表皮,被称为 “plug-over ”,远远望去,建筑就像一只巨大的绿色昆虫。
Les Docks在2012年春对公众开放,改造后这里不仅汇集了展览空间和工作室,还有酒吧、舞厅和屋顶平台,充满“时尚、新潮和刺激”,是喜爱大众文化的巴黎年轻人光顾的地方。诸多法国时尚学院的师生都是这里的常客,Les Docks也因此成为了现代创作的中心,供所有人参观和赏鉴。
Les Docks时尚和设计之城有众多店面和独立空间专为时尚新锐的品牌而设,例如殷亦晴(Yiqing Yin)的“住宅加工作室”、Pigalle的概念店,还有男装品牌Bleu de Paname的时尚潮店。在艺术方面,长廊Magasin M1和M3用来展示法国设计师的作品,以及作为各种主题展览使用。
时尚和设计之城Les Docks不仅汇集了各种充满创造性的灵感,还是会面和游览的好去处,如今它已是塞纳河畔不可错过的目的地。
04
巴塞罗那圣卡泰里娜市场
圣卡泰里娜市场位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建筑面积17533平方米,每年能吸引近400万人次。市场的原有建筑是建于1845年的新古典样式建筑,长方形平面,四边皆有街道巷弄环绕。这里曾经是生活集聚区,同时也是宗教场所。因时代变迁,建筑的原有功能早已不符合现代生活使用。
西班牙建筑师昂里克·米拉勒(Enric Miralles)和贝妮代塔·塔利亚布(Benedetta Tagliabue)负责市场的改造设计,建筑师在改造过程中将圣卡泰里娜市场机能调整为更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外,还保留正面及左右两面的白色石栱墙,拆掉了后面的石墙,并将墙线内移,挪出部分空间兴建公有住宅,市场和住宅之间则留设了一个广场做为区隔。
通过新旧建筑结合,建筑师将新市场打造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市场,为地区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周围的都市更新。 从空中看,圣卡泰里娜市场就像一块斑斓的画布,引人瞩目的波浪形的屋顶再次强调了这是巴塞罗那第一座有屋顶的菜市场。
05
荷兰鹿特丹拱廊市场
荷兰鹿特丹拱廊市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旧时为生活休闲的露天广场,经鹿特丹建筑事务所MVRDV与房地产开发商ProVast、建筑师Winy Maas共同打造成集商店、餐饮、购物、娱乐、住宿于一体室内市集。
市场上方的拱形由228个公寓单元组成,市场内可以容纳96个农产品销售台,20个酒类及其他物品零售台。市场下方的停车场共有四层,能提供1200个车位。
这座“菜市场”开创了“拱形市场+公寓+停车场+艺术品”的先河,一面世就受到世界媒体和城市群众的瞩目,成为了鹿特丹享誉世界的新坐标。开放第一周的参观人数就达到了一百万人次。国内外媒体上也发表了数以百计关于鹿特丹市场的积极评价。
令市场名声大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地理位置优越; 建筑位于市中心商业区的尽头、紧挨交通枢纽、比邻大教堂、便利的区位交通,拱形独特造型、顶部巨型壁画让这个菜市场成为景观地标。
2,复合的社区功能; 建筑在作为菜市场的同时还是民居住宅。这些功能在这一地段都有着很强的市场需求。而精明的统筹者也把这三大块分给了不同的独立经管方。
3,业态唯一但不单一; 看似简单的餐饮业态,种类又及其丰富。
4,功能多元的停车库; 地下三个楼层的大容量车库,不但可以解决市中心的停车难,也为市场里的食品运输提供便捷。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停车库的电梯边有展览橱窗,放置着这片区域的考古发现,诉说古代鹿特丹的饮食文化。
06
英国伦敦国王新十字街
国王十字街,原文为King’s Cross ,占地面积270000平方米。19世纪中叶,由于临近当时的伦敦市中心,街区内铁路网络密布,加之摄政运河在区内穿过,粮食、蔬果鱼肉与煤炭的交易渐渐成市,仓储转运业发达。随着煤气照明普及,国王十字街还成为伦敦管道煤气的供给中心。街区内的业态与居民背景在100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发生大变化,直到20世纪70年代,当整个伦敦步入后工业时代,国王十字街内的工厂纷纷倒闭,市面萧条,居民贫困。(之前我们也有一篇原创文章介绍国王十字,详细信息请点击这里)
2008年,房产开发商Argent与其他两家公司组成了开发合伙公司,通过独到的街区氛围营造,吸引到了Google公司的入驻,带动了整个街区的活力。以火车站为中心,一英里辐射的街区里,一共有超过7所高校、13家文化机构、21家博物馆与画廊、60余家合作组织、有着3000名科学家、12000名学者、50000多名雇员、77000多名学生、年均访客超过1000万,Google、LV、Amazon、facebook、Universal、Havas等公司都在这里安家落户。
此外,2011年中央圣马丁学院入驻街区,对于营造街区氛围至关重要。 学院除主楼外,其余空间均对外界开放,且教学楼首层的酒吧、餐厅、轻食餐厅等都对学生和大众开放。学生们的艺术装置、各类展览和走秀表演与多样化的休闲空间相辅相成,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独特的文化创意体验,街区从此被重新定义,与创意、活力挂了钩。
作为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的文化地标和特色建筑,应该从人文角度出发,结合地域文化的历史命脉,与产业、社交、办公、旅游等功能多元融合,打造成具备文化底蕴和社交属性的文化商业空间,从而激活城市活力,而文中的这些成功案例便是范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来源:TOP产业办公研究院